顾军:“哪吒”为什么读né zhā,不读nǎ zhā?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路势如破竹,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纪录,目前已经突破百亿票房。惊喜之外,你知道“哪吒”为什么要读成né zhā吗?
“哪吒”实际上出自佛教,它的梵文全名是Nalakuvara或Nalakubala,在一些汉文佛经中被翻译成“那罗鸠婆、那吒鸠伐罗、那吒俱伐罗”等。这些译名都是梵文的音译,虽然有的字现在读起来差别较大,但这是语音不断变化的结果,其实当时的语音比较接近。
随着佛教在中国影响的增大,哪吒的形象也逐渐本土化。由于上面这些用名都超过两个字,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于是从唐代开始,有人取一些译名中的前两个字,简化成了“那吒”。“吒”字中带“口”,于是有人把“那”也加上了“口”,改成了“哪”。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小说和戏曲等作品中,开始使用“哪吒”,并逐渐固定下来。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不同,一种语言中的读音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的读音,于是在音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一些字的读音进行改造,以尽量适应语音对应的需要。除了“哪吒”之外,还有一些来自佛教的词语比较容易读错。例如:
南无,意思是“皈依”,读nā mó,不读nán wú。
般若,意思是“智慧”,读bō rě,不读bān ruò。
伽蓝,意思是“寺庙”,读qié lán,不读jiā lán。
舍利,意思是“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后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读shè lì,不读shě lì。
阿弥陀佛,意思是“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用来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读ē mí tuó fó,不读ā mí tuó fó。
在佛教中,哪吒本来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作为佛教守护神,他居住在须弥山的北部山腰,职责是护持佛法,降服恶鬼,守护太平。唐代推行三教兼容和崇奉扶持道教的政策,宋代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更加紧密,于是哪吒由佛教的护法神发展成为一个道教化的孩童天神形象。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可见这里的哪吒已经完全被道教化了。
可能有人会问:《封神演义》中哪吒的两个哥哥金吒和木吒,名字中包含了五行中的金和木,哪吒为什么不以五行命名呢?
实际上,金吒和木吒的名字也是来自佛教词语的音译。
“金吒”梵文名为Kundali,开始被翻译成“军荼利”或“君荼利”,曾经被改为“君吒、军吒”等,后来才成了“金吒”。金吒的意思是“甘露”,金吒原本是密宗五大明王之一的甘露明王,司职长生、医疗、净化和驱魔。
“木吒”的梵文名为Pratimoksha,曾被翻译成“波罗提木叉”,后来改为“木叉、木咤”等,《西游记》中还被称作“木叉”,《封神演义》中称作“木吒”。在佛教中,木叉是唐代高僧僧伽的弟子。由于僧伽被视作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因此木叉在后世的传说中也被当作观音菩萨的弟子,法号惠岸。在《西游记》中,木叉遵观音菩萨之命收服沙僧,并在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战斗中,协助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
由此可见,无论哪吒还是金吒、木吒,都是来自梵文的音译,本身并不表示意义。在相关作品中,也没有发现金吒、木吒的名字与五行存在联系,因此哪吒并没有以五行命名。三个名字中都有“吒”,这是考虑到他们是三兄弟的关系,根据汉语用名的特点将名字进行本土化的结果。
此外,金吒、木吒和哪吒在《封神演义》等作品中虽然都是李靖的儿子,却很难听到“李金吒、李木吒、李哪吒”的说法,这种看似反常的情况恰好说明了人们在将佛教用名改造的过程中,并没有彻底地本土化。
《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