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主持人
张云奇,男,中共党员,教授,山西省石楼县人,吕梁学院艺术系主任,吕梁学院、吕梁市黄河东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教育学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山西工艺美术家协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高校摄影联盟副主席,《天工》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吕梁市博物馆理事会理事,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荣誉理事长,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山西省赛)专家委员会委员及评审专家库专家,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山西省美育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民间手工艺美学研究和艺术设计工作。代表性专著有:《21 世纪美术家——张云奇》《澄怀味象——张云奇写生作品集》等多部。先后在《美术》《美术观察》《包装工程》《美术大观》《大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包括:“非遗”在地方院校美术类课程建设中应用研究——以晋陕沿黄手工艺为例(项目编号 J201903),传统手工艺引入美术课堂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 J20211726),山西黄河流域民间纹样的数字化研究,(课题编号 2022W152),柳林木版年画研究(课题编号:2020W2585),“非遗”视角下柳林木版年画引入美术课堂的探索研究(课题编JXGG2020347),晋绥边区木刻版画资料整理研究(课题编号2022YY188)等。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山西赛区)二等奖,山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阳剪纸艺术实践工作坊》三等奖,“梦从这里出发”山西省第八届高校毕业季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多项荣誉。
专栏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和源头,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直根系。在形成过程中,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和传承下来了丰富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非遗的生成、发展与社区居民密不可分,与区域民众世代生活所遵守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它不仅是社区民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也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标志。黄河沿岸由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方能打造地方非遗文化品牌,推进非遗的系统性保护,让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提升非遗数字化水平,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成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以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征稿范围
凡与黄河文化与非遗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均可投稿,论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 沿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河元素
2. 黄河文化的整体性与区域性
3. 黄河东岸文化与中华文明
4. 黄河东岸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5. 沿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6. 沿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7. 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8. 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开发与发展
投稿要求
1. 该专题面向全国各高校及科研单位征稿,需通过《吕梁学院学报》投稿网址(https://llxk.cbpt.cnki.net/)进行投稿,并且在文章标题中备注:“黄河文化与非遗研究”专栏。
2. 文章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学术性,字数控制在10 000字左右。
3. 文章第一作者职称为副高、正高,或已取得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生须加自己导师为第二作者(通信作者)。
4. 文章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版面费,一经录用,酌情给予稿酬。
5. 文章发表后被四大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含学术卡片形式),学报及时给予奖励。
6. 其他注意事项请详细参阅《吕梁学院学报》投稿网址的相关内容。
期刊简介
《吕梁学院学报》创刊于2010年10月,为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吕梁学院主管主办。本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彰显地方文化研究的特色。主要刊登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吕梁地方文化研究、以及物理学、数学、化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成果。